历史|居者有其屋的民生主义理想
文章发布日期: 2016-08-22清末时期,社会从封建社会逐步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孙中山先生目睹积贫积弱的满清政府在西方列强面前任人宰割,人民生灵涂炭、哀鸿遍野,才激发了其救人民于水火、揽大厦于将倾的历史使命感,开始了其挽救中华民族的思考与探索。
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与孙中山先生本人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孙中山先生因革命需要,先后有30余年在海外度过。因此,孙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也不可避免的与中国儒家文化和西方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深深根植于两者之中。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始终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清末的战斗口号。这不仅由于清王朝是一个由满族贵族“宰制于上”的封建专制政权,还因为它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避免中国被瓜分、共管的厄运,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民族主义的另一主要内容。
民权主义
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指出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剥夺了人权,因而,决非“平等的国民所堪受”;必须经由“国民革命”的途径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宪”的共和制度,结束“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 的严重状态。与这种“国体”的“变革”相适应,关于政体的擘划也构成民权主义的重要内容。
民生主义
孙中山先生把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土地与资本两大问题。“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是孙中山先生的土地方案。主要内容为“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在有关资本的课题上,孙中山先生确认“实业主义为中国所必须”。
孙中山先生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他的三民主义思想,他“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民生大理想,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有屋二字的渊源,正是得于先生的民生理想,有屋,希望能继承孙中山先生的民主主义思想,通过科技的手段,改善目前的家居环境,使居者能更舒心的居其屋。
上一篇:严谨到可怕的德国人
下一篇:拨开云雾,见智能真谛